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老师讲课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对书本知识的精熟。根据学生的资质,能认识二百字的,只应当教给他们一百字,让学生的精力有富余,那么他们就不会因为辛苦而厌烦学习,反而会有所收获的愉悦。在诵读时,务必让他们专心致志,口读心想,一字一句,反复体会,声调抑扬顿挫,心胸要宽广虚静。久而久之就能举止有礼、谈吐文明,日益聪明了。
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类,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教者如此,则知所施矣。虽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者。
所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语出《周易·系辞上》“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意为只有人的运用,才能使圣道发挥神妙作用。
每天的功课,先要考察德性,其次是背书、朗诵,再次是练习行礼或功课,最后再读书、讲课、吟唱诗歌。练习礼吟唱诗歌都是为了存养儿童的本性,使他们喜欢学习而不会感到厌倦,从而没有闲暇时间去干歪门邪道的事情。老师们知道了这些,就知道如何实施教学活动了。显然这里只说了个大概。至于明白领略其中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各人的用功了。
正德乙亥,九川初见先生于龙江。先生与甘泉先生论“格物”之说,甘泉持旧说。先生曰:“是求之于外了。”甘泉曰:“若以格物理为外,是自小其心也。”九川甚喜旧说之是。先生又论“尽心”一章,九川一闻却遂无疑。
正德乙亥,九川初见先生于龙江。先生与甘泉者先生论“格物”之说。甘泉持旧说。先生曰:“是求之于外了。”甘泉曰:“若以格物理为外,是自小其心也。”九川甚喜旧说之是。先生又论尽心一章,九川一闻却遂无疑。
后家居,复以格物遗质。先生答云:“但能实地用功,久当自释。”山间乃自录《大学》旧本读之,觉朱子格物之说非是,然亦疑先生以意之所在为物,物字未明。
己卯,归自京师,再见先生于洪都也。先生兵务倥偬,乘隙讲授。首问:“近年用功何如?”
九川曰:“近年体验得明明德功夫只是诚意。自明明德于天下,步步推入根源,到诚意上再去不得,如何以前又有格致功夫?后又体验,觉得意之诚伪,必先知觉乃可,以颜子‘有不善未尝知之,知之未尝复行’为证,豁然若无疑,却又多了格物功夫。又思来,吾心之灵何有不知意之善恶?只是物欲蔽了,须格去物欲,始能如颜子未尝不知耳。又自疑功夫颠倒,与诚意不成片段。后问希颜。希颜曰:‘先生谓格物致知是诚意功夫,极好。’九川曰:‘如何是诚意功夫?’希颜令再思体看。九川终不悟,请问。”
先生曰:“惜哉,此可一言而悟!惟浚所举颜子事便是了。只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
九川疑曰:“物在外,如何与身心意知是一件?”
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某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归于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诚意的功夫。”
- 特朗普无本生财成富商[图]
- “刮目相待”也作“刮目相看”指另眼看待用新眼光看人比喻去掉旧[图]
- 上六女承筐 无实 ;士刲(kuī)羊 无血无攸利 [图]
- . . 魏昭王欲与官事谓孟尝君曰 “寡人欲与官事”君曰“[图]
-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图]
- 《象传》说“即使是等十日的时间也没有过错”这是因为超过十日则[图]
- 只要心中有“仁”自然能够处“有”处“无”坦然自在“焉能为有焉[图]
- 孙盛曰夫帝王之保唯道与义道义既建虽小可大殷、周是也苟任诈力虽[图]
- 任子作为人质的儿子侪(chái)辈同辈侪同类的人克日约定日期[图]
- 垂统世代不绝叫统垂统绪于后代若夫至于滕文公问道“齐国人准备修[图]